• 首页
  • 走进滨湖
  • 滨湖影像
  • 当前位置: www.365488.com>滨湖招商

    六大中心集聚产业 合肥滨湖打开幸福之门

    来源日期: 2017年10月19日14时13分    信息来源: 新安晚报

      滨湖国际金融后台基地交通银行项目郑成功摄

      从一片滩涂到高楼林立,巢湖北岸的滨湖新区在十年间孕育出一片崭新的天地。如今,这是合肥最炙手可热的一片沃土——产业集聚发展、环境日渐优美、生活蒸蒸日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滨湖新区向着宜居、宜业、生态、品质的城区大步迈进,一幅幅城湖共生、碧水蓝天、安居乐业的画卷徐徐展开。

      产业发展

      搭建创新平台引来“金凤凰”

      从建设之初,滨湖新区便注重人与产业、城市之间的发展关系。因此,“产城一体化”成为滨湖新区建设的主流模式。

      所谓“产”,即解决宜业问题,着力把滨湖新区打造为金融商务中心、行政办公中心、文体旅游中心、生活服务中心、研发创意中心和要素交易中心“六大中心”。所谓“城”,就是突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解决宜居问题,着力营造交通、教育、医疗、生态、商务、休闲“六大环境”。

      为了引来符合条件的产业落户,滨湖新区把目光锁定在金融和文化旅游业两大领域。招商工作也紧跟趋势,把现代服务业在滨湖新区做大做精。

      如今,在“两架马车”的带动下,以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和万达文旅城为代表的金融和文化旅游业已初现规模,一家家行业“巨头”陆续在滨湖落户,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到2016年底,滨湖新区累计完成投资2342亿元,招商引资项目121个。

      接下来,滨湖新区还将加大产业招商力度,搭建平台,重点发展科技创新、创意研发等省、市计划打造的重点核心产业,为新区产业配套和产业发展开创示范效应。同时,还将在文体、旅游、特色教育、医疗等新区特色产业寻求更多项目落地新区。

      生态环境

      做好文章留住“绿水蓝天”

      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塘西河公园、牛角大圩……在滨湖新区,一个个公园点缀其中,成片的绿色让人目不暇接。

      从初建至今,“绿色发展”理念成为滨湖新区始终坚守的底线。通过水环境综合治理、绿色交通发展、生态社区构建、能源综合利用、绿色建筑应用、生态景观营造,2013年5月,滨湖新区核心区被住建部与美国能源部联合组织评为全国首批“中美低碳生态试点示范城区”。

      滨湖的“绿”令人心醉。在新区的规划中,保留了73平方公里的圩区、河流、湿地、森林、农田,绿化总面积约11.71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达5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8.1平方米。拥有4个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以上的森林公园——滨湖湿地森林公园、塘西河公园、十五里河公园和牛角大圩。

      滨湖的“水”让人期待。除了对环巢湖生态的保护和修复,滨湖新区还对塘西河初期雨水和北涝圩河道及湿地等项目综合治理。去年,北涝圩污水处理厂、塘西河初期雨水治理科技示范工程已经完成,目前进入正常运营阶段。今年上半年,北涝圩综合治理工程、塘西河示范段水质提升、塘西河初期雨水二期工程、十五里河下游补水工程等水环境治理项目正有序推进。

      文化旅游

      重大赛事树立“国际范”

      去年9月,万达文旅城的营业,为滨湖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带来新的引爆点。不止如此,这几年,到滨湖新区逛公园、看展览、品文化,已成为很多合肥市民的习惯,这也让滨湖逐渐成为合肥的“精神后花园”。

      守着16.8公里的黄金湖岸线,滨湖新区在文化旅游上做文章。硬件上,一批重点文化项目加速推进,“全省十大文化场馆”陆续落子。

      2012年11月,渡江战役纪念馆建成开馆;2015年10月,安徽名人馆正式对外开放。合肥市规划展示馆、省美术馆、省科技馆、百戏城等项目正在快速推进。随着这些文化场馆的建设,将在巢湖之滨形成一个文化聚集区,服务全省乃至华东地区,满足市民对文化消费不断扩大的需求,也逐步提升城市内涵。

      在这样独特的“文化高地”中,“文化滨湖”内涵日益升级,“魅力滨湖”正在加速走向国内外。利用生态环境的优势,几年间,滨湖新区成功创成国家森林公园、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水利风景区等5个国家级生态品牌,引进万达文旅城、海洋主题公园、电影主题公园、岸上草原、水上飞机等一大批旅游项目落地建设,建成轮滑场等多处运动场所。

      此外,环湖国际马拉松、国际铁人三项、中国青年帆船帆板精英赛、毅行骑行等国际国内重要赛事活动的举办,也让滨湖的文化旅游走向国际化。

      城市管理

      高标准建设“精品”城市

      2012年12月,滨湖世纪社区成立,这是合肥第一个街道级大社区,也是全省首个实现公共服务全覆盖的新型社区。

      “新”在哪?它打破了过去传统的街居模式,变“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为“区—社区”两级管理,采取“党委领导、多元共治、居政分离”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探索实行“一委一会一中心”的体制架构。

      新模式“好”在哪?通过“八大服务平台”的打造,为居民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实现公共服务“一站式”满足。在社区治理中,凡是社会能办的,尽量通过政府采购、服务外包等方式,交由社会承办。2014年6月,滨湖世纪社区获得了由中国社区发展协会授予的首届十大“社区发展创新奖”殊荣。

      社区服务不断创新,城市管理也在升级。滨湖新区在规划之初,就借鉴新加坡和香港城市规划经验,创新城市规划和行政管理的一体化模式,规划8个行政管理单元,每个单元分片区级、小区级“两级社区中心”,实行“两个90”模式,由政府统一建设社区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公园商业、社区管理等八大公共配套设施。

      随着城市特色化品质化建设的展开,滨湖新区也将致力于打造精品街区,建设精品城市。未来将以城市设计为抓手,综合考虑开发强度、天际轮廓线、综合交通、景观、色彩等因素,塑造活力、宜居、和谐的城市空间。通过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高标准管理,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

      民生保障

      品质生活让百姓更幸福

      五年前,滨湖新区还只有几条主干道,如今,路网密布,交通便捷。特别是轨道交通1号线的开通,高铁南站的运行,给滨湖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民生领域的加大投入,让百姓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获得感”满满。

      按照建设之初的构想,滨湖新区始终坚持基础设施优先,市政道路及水、电、气、热等配套设施超前建设、一步到位。截至目前,滨湖新区已建成市政道路166.5公里,路网围合面积超42平方公里,区内建成“六横六纵”的主干路网。

      如今,滨湖新区建成安徽第一条BRT快速公交专线、第一条地铁线、全省最大的高速公路出入口,并通过高架等加强与老城区及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在教育方面,滨湖新区一直注重教育资源均衡,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布局吸引人气。2007年,老城区合肥师范附小、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合肥一中三所名校整建制搬迁到滨湖新区,为新区的优质教育打下基础。目前,滨湖新区已有17所中小学。

      根据滨湖新区建设规划,“十三五”期间新区将建设15所幼儿园、12所小学、7所初中,另外正在规划建设一所国际学校。

      在就医方面,除了已经投入使用的合肥市滨湖医院,新区还将建设省立医院老年医学康复中心,优质的医疗服务使新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全省最好的医疗资源。

合肥市滨湖新区建设管理委员会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902634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